杭州各考点外满是送考的家长。有人穿旗袍盼 “旗开得胜”,有人举向日葵愿 “一举夺魁”。在杭二中滨江校区,不少高三妈妈身着艳丽旗袍,手中花束鲜艳。而几公里外的小区里,38 岁的林悦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度过,甚至没给儿子准备 “特殊” 早餐。
这是儿子小宇的意愿。高考前一个月,林悦本打算穿不同颜色旗袍、捧向日葵为儿子加油,却被小宇在电话里直接拒绝:“别搞这些,和平常一样就行。” 这个住校三年的少年早已习惯独立,反感过度的 “仪式感”。林悦虽有些失落,还是答应了。她知道,比起现场陪伴,尊重孩子的节奏更重要。
但如今的 “淡然” 并非一朝形成。三年前小宇刚上高中时,林悦曾陷入焦虑:担心成绩、四处找辅导资料,母子间常因学习起争执。改变始于她开始健身的那天。一次唠叨后,她选择去健身房排遣情绪,没想到运动不仅让自己心情放松,还慢慢影响了儿子。
展开剩余42%
小宇主动跟着她去健身,看她从跑十分钟就喘气到能完成高强度训练,会由衷点赞;她从零开始学英语,儿子便成了她的 “小老师”,教发音、讲语法。
高考当天,林悦在家做家务、看书、锻炼,生活如常。下午五点,她带着儿子爱喝的冰美式去考点,远远看见少年走出校门,阳光下的笑容轻松自在。母子并肩回家时,聊的不是考试题目,而是大学选课和接下来的健身计划。
当父母不再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,而是专注经营自己的生活,反而能与孩子形成更舒适的相处模式。林悦说,陪孩子成长的过程,也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。她没在考场外 “见证” 这一刻,却用三年时间,和儿子一起长成了更从容的模样。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,而是两代人在各自的路上向前走,偶尔相望时,都能看见对方眼里的光。
发布于:广东省